评分最高

发表历史

扎克伯格清华演讲:我为什么创立Facebook

网易科技讯 10月24日消息,今天下午,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来到清华经管学院发表中文演讲,分享了自己为什么创立Facebook的三个故事。

扎克伯格称,2004年建立Facebook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人的连接,当时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东西(新闻、音乐、书、电影、买东西),可是没有服务帮我们找到生活上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

扎克伯格表示,当你有了使命,它会让你更专注,更用心。当时微软和谷歌没有做这样的产品,令小扎很诧异。从学生、到社会上所有的人,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Facebook的迅速的扩展,都是因为人跟人连接是很重要的。扎克伯格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成立了移动为中心的公司。

与此同时,扎克伯格还对Facebook的未来发表了看法,并引用马云的话:“和15年前比, 我们很大;但和15年后比,我们还是个婴儿。”Facebook真正的目标是连接世界上的每个人。扎克伯格表示,世界上差不多三分 之二的人没有互联网,把他们连接起来,我们必须扩大整个互联网。包括通过卫星和飞机扩展新技术,并且让互联网更便宜。

扎克伯格最后表示,要相信你的使命,然后用心去做,可以成为全球领导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可以用互联网影响全世界。

以下为小扎演讲全文:

扎克伯格清华演讲:我为什么创立Facebook?

清华是个非常好的大学;这里的学生们正在创造很多重要和创新的东西;你们是未来的科技,商业,及其他行业的领导者。今天我想讨论改变世界的话题。很多人会告 诉你怎么创立企业,怎么解决问题。今天我想关注一个不一样的问题。不是“怎么去创立”,而是“为什么创立“。这就是使命的本职。今天我想告诉你三个故事。就三个故事。

2004年,我创立了Facebook,因为我觉得能在网上和人连接是非常重要的。那时候,互联网上有很多网站,你差不多可以找到所有的东西:新闻、音乐、书、电影、买东西,可是没有服务帮我们找到生活上最重要的东西:人。

人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东西。请大家看看这个房间,你们看到了什么?不是这个桌子,这个椅子,而你关注的是人。这是人类的特点。每个人多想跟他们的朋友和家人联系。当我们可以分享和联系,生活会变得更好。当我们分享和联系我们可以和家人和朋友有更好的关系。 我们的企业更强大是因为可以和客户有更好的沟通;社会也会变得更强大是因为我们知道得更多。当我创立Facebook的时候,我不是要创立一个公司。我想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当我看到中国的公司,像阿里巴巴和小米,我看到了一样的故事。当你有使命,它会让你更专注。

我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用心” 如果你有了使命,你不需要有完整的计划,往前走吧!你只需要更多用心。

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我和我朋友每天晚上吃比萨,讨论未来。在我们推出Facebook的第一版时,我记得我们非常高兴,我们的产品把学生连接起来了,当时,我们想,总有一天会有人创造连接世界的产品。

有趣的是我没想到我可能会建立这个连接世界的产品。我只是一个大学生。我觉得一个大公司,像微软或谷歌会开发这个产品。他们有好几千的工程师和上亿的用户。他们应该开发国际社交网络。但是,他们为什么没做?我常常想这个问题。我们只是大学生我们没有计划,我们没有资源。我们是怎么创造出这个拥有十五亿人以上、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社区的?我们只是更“用心”。

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人会说新的想法不会成功。我们面对过好多问题,改变过好多次。我们开始只是一个服务美国学生的小产品。一开始的时候,有人 说:“Facebook只是给学生用的,所以它永远不会是重要的。” 可是我们继续前进,终于,我们把Facebook开放给所有人。后来,又有人说:“好,现在别人也用了Facebook,但是他们很快就不会再用它。”可是我们还是继续。人们继续用它,是因为人跟人连接是很重要的。然后有人说:“可能他在美国有用,但他不会在其他国家有用”。可是我们还是继续。扩大到世界其他国家。有人说:“社交媒体永远不会赚钱”。可是我们还是继续。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企业。然后有人在说:“人们不会在手机上用Facebook”。可是我们还是继续。今天我们成立了移动为中心的公司。

当时,我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人知道。我们能继续是因为我们用心。很多公司在创造社交媒体,但是他们害怕这些问题。我们相信, 社交媒体和链接世界是重要的。我们相信,虽然我们不知道每个答案,我们还可以继续帮助人们,链接人们。我们只是更用心。我们一直在努力,现在十五亿人在用 Facebook。不要因为要改变,就放弃。中国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直努力,你会改变世界。

我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向前看。马云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和15年前比, 我们很大;但和15年后比,我们还是个婴儿。”为了重要的使命,你了解的更多,你也会觉得要做的事情更多。十年前,我们的目标是连接十亿人。因为以前没有互联网企业做到过, 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当我们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开始明白十亿只是一个数字,我们真的目标是连接世界上的每个人。这难多了。世界上差不多三分 之二的人没有互联网。把他们连接起来,我们必须扩大整个互联网。

要做到这个,我们要解决很多的问题。超过十亿人不住在网络附近。所以我们需要创造新的技术——像卫星和飞机,把他们连接起来。 超过十亿人没有钱上互联网, 所以我们需要让互联网更便宜。 大约二十亿的人没有用过电脑或互联网,所以我们需要创造新的方案, 帮助他们连接起来。三年前,我们成立 Internet.Org,去扩大互联网。我跟我们的董事会说, 我觉得我们要花十亿多美元。他们问我: 这个东西怎么赚钱?我告诉他们: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链接人是我们的使命,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向前看,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整个计划,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人们,未来,我们也会获益。这就是向前看的意思。每走一步,你可以创造新的东西。以前你觉得是不可能的,现在就可能。现在你面对非常难的挑战, 你努力,也会解决这些挑战。请一直向前看。

中国历史是一直创新的。中国给了世界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学习对创新最重要。在清华,你们有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机会会帮助你们有美好的未来。

几年前,我的妻子, Priscilla, 在一个北京的医院学习。她选择北京,因为她想要在中国,和非常好的老师学习。我的中文很糟糕,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学习中文。你多学习会在生活里创新,也会在 工作上创新。在你开始做之前,不要只问自己怎么做。要问自己:为什么做?你应该相信你的使命。解决重要问题。要用心。不要放弃,要一直向前看。你们可以成 为全球领导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可以用互联网影响全世界。

我非常兴奋今天在这里可以和清华学生,和线上的朋友交流。多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来连接世界。

加拿大前总理之子当选 父亲曾推动中加建交

据美国CNN10月19日(美东时间)消息,加拿大自由党党首贾斯廷·特鲁多(Justin Trudeau)当选为新任加拿大总理,其所在自由党共赢得338个议席。

贾斯廷·特鲁多是加拿大已故前总理皮埃尔·艾略特·特鲁多(PierreTrudeau)之子,今年43岁,被称为“政坛金童”。此前他被指太过年轻,而且在带领所领导的自由党方面也被指缺乏经验。其父老特鲁多在执政期间共3次访华,并于197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贾斯廷·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击败现任总理哈珀领导的保守党,结束了保守党为期九年的执政。有分析称,加拿大政治将脱离哈珀的财政和文化保守主义路线。据媒体此前报道,现任总理斯蒂芬·哈珀正在谋求自己的第四个任期,但民调显示,保守党落后于贾斯汀·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

教师出身的小杜鲁多自2008年开始出任国会议员,承诺一旦当选上台执政会削减中产阶级的税项,并向富人加税。此外,他也誓言奉行赤字财政三年,耗费数以十亿计加元的公帑投资基建。他领导的自由党争取中产选票,显示出其颇能迎合选民求变的心态。他此前竞选时,在加拿大东岸哈利法克斯市一个集会上对1000名支持者说,即使形势占优,他也不会把胜利视作理所当然的。他说:“这是一次十分紧凑的选举。我们快将可以完成一件大事。还有两天,你们便会选出一个政府,在未来中四年内管理大家的经济。”

据中新网报道,在加拿大,一个党派不一定需要在国会获得多数票,而只需预先获得最多的选民票数即可组建政府。此前民调显示,自由党获得了约37%选票,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保守党获约31%的支持。新民主党以24%的支持率排名第三。排在之后的是绿党和魁人政团,两党的支持率都不足5%。

56岁的斯蒂芬·哈珀2006年2月首次当选总理。连任四个总理任期的情况对加拿大来说并不典型,但对此并无法律障碍。然而,43岁的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之子、自由党领袖贾斯汀·特鲁多在选民中人气最高。

据悉,小特鲁多的父亲皮埃尔·艾略特·特鲁多是个传奇人物,当年老特鲁多是自由党主席。他年轻时是共产主义者,执政后也是左派,是执政时间最长的加拿大总理。在位期间,他用流利的英法两语征服了许多人,也提高了法裔在加拿大的地位。同时他大力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执政期间共3次访华,并于197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他拒绝“中华民国”派代表队参加。同时,他也给长期在西方受到妖魔化的白求恩平反,并给其树碑立传。白求恩同志在加拿大的纪念碑也是老特鲁多时期被建立的。

美国职场看重语言能力 双语移民子女最吃香

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对英文以及母语有听说读写能力的美国移民子女,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优势。这份新的调查报告将对英文学习政策制定者在未来制定相关政策时,起到提示作用。

  双语能力的移民子女在美国职场更吃香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这份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民权计划和教育测验服务中心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如果移民子女只会讲英语,不懂家人使用的母语的话,每年收入会减少2,000至5,000元美元。相反,如果移民子女是对英语和家里使用的母语应用自如的“平衡双语人”的话,更可能比只懂英语的移民子女有更高的收入。此外,他们也更可能从高中毕业,上大学,进入更有地位的行业,拥有更多社交网。

  报告作者甘达拉(Patricia Gándara)表示:“除了英语之外能说第二种语言,并且可以和多文化的人群交流,在当今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甘达拉还指出,会说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拉丁裔移民子女,其进入大学学习的比例也更高。她说:“我们没有协助他们维持他们在家里学到的语言能力,但会讲英语确实很重要,可是维持移民语言也为他们提供额外优势。”

  甘达拉发现,经济学家此前一直认为,双语人才在美国就业市场没有所得优势,有时候他们的工资甚至会比只会讲英语的人要少。甘达拉觉得这种结论不合理,并质疑如果说双语没有好处的话,为什么这么多父母让孩子学双语或上双语学校。甘达拉探讨各种有关研究,断定双语能力确能导致收入增加和更好的教育结果。她也断定以前那些认为双语人才没有优势的研究,是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不是教育程度资料。

  联邦中小企业署(SBA)经济发展专员郭曼丽也曾在纽约指出,华裔特别是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一定要保留多元文化优势。不少华裔政府员工因不会讲中文,也不了解华裔社区,而被联邦或州府、市府解雇。

  郭曼丽说,“华裔与非华裔美国人竞争政府职位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会中文及对华裔社区的了解,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第二代千万不可丢弃这一先天优势”。

大巴车侧翻被保时捷撑住 44名小学生获救

10月13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南六公路宣春路,一辆小学生秋游大巴被工程起重车追尾,继而侧翻压到一辆保时捷越野车。事发后,目击者及网友根据监控画面推测,大巴车侧翻的刹那,其左侧的越野车突然停下,从而阻止了大巴完全倒地。甚至有一些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称,越野车是故意刹车挡住大巴,救了44个孩子,把越野车主称为“英雄”。

10月14日下午,澎湃新闻采访到了这辆保时捷越野车的车主姬先生,但是他否认了上述猜测。他说,当时自己就坐在车上,不过司机并非故意刹车撑住大巴,而是当时情况紧急,大巴车侧翻压到越野车,姬先生发现大巴里全是小孩,及时提醒驾驶员赶紧刹车。然后两人下车帮忙砸开车头玻璃以及抱出孩子,然后报警。

越野车车主:修车大约需要20万

14日下午,越野车车主姬先生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驾驶员并非故意刹车撑住大巴,然而事发后自己的车停得还算及时,为避免大巴完全倒地提供了支撑。

姬先生称自己从事消防特种产品制造,由于工作内容平日对于自救常识略熟悉,且自己的公司就位于宣春路上。13日上午,他与驾驶员一起出门办事,11时35分许结束后返回公司,在开至事发路口附近时遇到该辆秋游大巴车。“我们都是从南六公路由北向南行驶,起初它开在我们前面,快到路口感觉它想转弯,又好像要掉头,拿不准它到底要怎么走。我就让驾驶员开到前面去,准备左转弯。正当转弯时,对面的起重车便撞上它的尾部,一转眼就压到了我们车尾。”

姬先生说,大巴准备掉头,可刚一掉头便被起重车撞上,巨大的撞击力把大巴车尾部推了六七米远,自己的车被大巴压上后也跟着移动了十几厘米。本想着自己的车尾被碰擦了也没多大事,一脚油门快速驶离,就在这时,坐在副驾后面位置的他看到大巴车里全是孩子,还伴随着一阵阵叫声,他顿时说了句“有问题”,驾驶员听到他这句话立即刹车。“当时情况确实很紧急,大巴车侧翻后很快压过来,我们确实可以冲过去,我一看很多小孩在哇哇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担心有伤亡。”车停之后,姬先生与驾驶员下车帮忙砸开大巴车头的玻璃,从车内接过孩子抱出来,并报警。

“起重车车速挺快的。我的车今天评估下来,修复要花将近20万,车无所谓了,没有伤亡就万幸。正常人都会这么做吧。”姬先生坦言。

旅行社:车上所有人都系了安全带

据随行的育童小学带教老师张静(化名)回忆, 事发时车上所有人都系了安全带,“因为出发的时候以及第二次上车后导游都要求我们每个人系好安全带。”而此次发生侧翻的大巴、车上导游以及司机均属于上海永利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14日,该旅行社负责人陈东介绍,此次秋游组织学校为上海市浦东新区育童小学,组团旅行社为上海永利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车辆单位是上海锦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三个单位之间均有合同,证照俱全,全部人员也都购买了保险。事发后,旅行社已经第一时间给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发送了安全通知。

陈东表示,在学生撤离、围观人员疏散后,交警指挥肇事吊车倒车,撤下横亘在大巴顶梁上的吊臂后,倾斜的大巴自然倒地,此时越野车顶不住,又被剐蹭。事故发生后,导游首先指挥砸碎前挡风玻璃,紧急撒离事故现场,分别拨打110、120和119热线通知救援。因事件来得突然,在紧急离开现场时有三位同学受到二次伤害,一位同学骨裂,一人刮破手指,一人右腹部刮伤,软组织挫伤,目前已全部出院。

“我们公司对导游工作考核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要求游客系安全带。如果导游不做这项工作,重则开除,包括我们企业的驾驶员,平时开车不系安全带也要开除,这都有过先例。如果遇到不理解的游客,导游需要耐心说服,直到配合执行,客人坚决不配合的不视导游过失。”陈东坦言,通常学生都很听话,并且有老师的配合,所以工作比较好做。

“乘坐大巴很少有人想到系安全带,这次事故人员均无大碍,我们的导游严格执行让游客系安全带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隐患。”陈东说。

心理咨询师:孩子的心理刺激不会太大

14日一早,大巴侧翻事故中的44个孩子,除了右侧腹部挫伤的男孩还在家继续休息一天,其他人都正常上学。

在到达学校后,孩子们的第一堂课就是心理辅导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及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互相牵着手做深呼吸。校方介绍,事发当天孩子们从医院回到学校时已经做过第一次心理疏导,时间在45分钟左右,主要让孩子通过画画或者倾诉的方式把内心的恐惧宣泄出来。

目前看来,孩子们恢复了活泼的状态,学校也会一直持续进行观察和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师毛艳青表示,一般情况下,遇到突发的、猛烈的事故,孩子们可能会产生极度惊惧,会不停地在脑海中闪现恐怖的回忆,而且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考虑到昨天的大巴侧翻速度比较缓慢,而且本身也没有造成重大伤亡,所以对孩子们造成的心理刺激应该不会非常大。

中国第四次婴儿潮未到来 学者:生育意愿低到值得警醒

江苏徐州市的李群今年从亲朋好友处借钱,投资二十万元加盟了一家连锁幼儿园。“我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不是说中国要出现新的婴儿潮吗?所以我就拼一把,抓住这个机会!”他野心勃勃地告诉第一财经客户端。

李群不是唯一看好婴儿潮商机的人。第一财经客户端七月份发表的关于全面二孩政策有望年内落地和9月下旬的人口大数据系列报道引发了多只二孩概念股涨停,就是社会追捧第四次婴儿潮的一个集中体现。

今天我们要回到原点探求真相,第四次婴儿潮真的伴随着诱人的商机如期而至了吗?如果还没有,那么,它真的会来吗?

预想中的婴儿潮

从十年前开始,就陆续有关于中国要迎来新一轮婴儿潮的声音。所谓婴儿潮(Baby boom)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从这个概念来说,与其说婴儿潮是个人口学名词,不如说它是个社会学名词。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总之婴儿潮是指婴儿数量大幅度增加的现象。

尽管学界对婴儿潮的界定还有不同看法,总的来说,对1945年以来中国的三次婴儿潮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第一次婴儿潮是1950年代。1945年之后,年出生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到1957年达到2138万的高点后开始明显下降。到1961年,达到1141万的低点。

第二次婴儿潮从1962年开始,持续15年保持在2000多万的高位,直到1976年。

第三次婴儿潮从1986年到1990年,这5年形成一个潮峰,其中1990年以2621万人达到中国年出生人口的最高点。从1992年开始,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到2000年后略有增加,但始终在1600多万的水平徘徊。

从历史上看,婴儿潮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而且原因多种多样。通常可能起因于振奋人心的事件,比如农作物丰收、打赢战争及赢得体育竞赛等。最著名的婴儿潮发生在美国,从1945年二战结束后,大批军人从战场返乡,掀起一轮生育高潮。从1946年到1964年,美国共有7590多万婴儿出生,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分析各国婴儿潮的规律,可以发现,除了上述特殊原因导致的婴儿潮之外,还有一种回声婴儿潮。这种婴儿潮的产生,不是因为生育率的明显提升,而是因为上一波婴儿潮的人群到了生育高峰期,因此产生了一个类似回声的婴儿潮。按照现代人婚育的年龄推算,婴儿潮之后24~30年会出现回声婴儿潮。中国八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婴儿潮就属于六七十年代婴儿潮的回声婴儿潮。这也可以解释一个疑问:为什么1980年代中国采取了严厉的生育控制政策,竟然还能够出现一个短暂的潮峰。

预想中国会在2010年左右会出现婴儿潮的人们更多的是基于回声婴儿潮的理论。理由很简单,1986年出生的2319万婴儿到2010年已经24岁,正处于生育旺盛期,新的婴儿潮出现顺理成章。

问题是,新的婴儿潮真的出现了吗?

学者:根本没有新的婴儿潮

第一财经客户端咨询了多位人口学者,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按照统计数据,从1992年中国年出生人口降到1875万之后,就一直没有超过1800万,尤其是最近十几年,始终在1500多万到1600多万徘徊,根本没有出现婴儿潮。

“按照人口变动规律,是应该有个出生的小高峰,但是查看这十几年的统计数据,只有小的出生波动,根本没有什么明显的婴儿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说。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的年出生人口数量。根据统计数据,2005年出生人口为1617万,此后一直在1600万左右徘徊,最高点是2014年的1687万。

2012年是中国农历的龙年,按照传统习惯,有些人预料当年会出现一个小的出生高峰,但当年出生人口仅为1635万,劳动年龄人口在这一年出现了首次净减少。

2014年是单独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的一年。此前有关部门曾经担心,放开单独二孩可能会导致年出生人口显著增加。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新闻发布会上曾经表示,放开单独二孩后,头几年可能每年增加200万出生人口,可能呈现一个小波峰,但不会出现所谓新一轮婴儿潮。

但2014年的出生人口仅比上一年增加了47万。这就使得过去十年间的年出生人口数量显示出一条平平的波浪线,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的潮峰。

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截止到今年五月底,全国1100万对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妻仅有145万对提出了再生育申请,数量之低令人意外。

早在2014年12月的第三次生育政策研讨会上,王广州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顾宝昌、北京大学郭志刚、李建新、乔晓春,复旦大学彭希哲、王丰,南京大学陈友华、黄文政等多位人口学者已经表示,单独二孩政策全国遇冷敲响了警钟,全面二孩应该及早落实。

王广州通过对多次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已婚一孩育龄妇女中,约有40%超过40岁,已经接近生育期末端。

他在今年发表的《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中预测,假定在2015年全国统一放开二孩,2016年新增出生人口为565.8万人,2017年达到增量最高峰583.2万人,此后逐年降低。这一预测通过人口仿真模型做出,被多位人口学者评价为“靠谱”,远远低于此前有学者提出的“全面二孩后每年将增加出生人口数千万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者李建新认为,目前的生育主力军是80后、90后,他们的生育观念跟60后、70后的父母辈不同,再加上生育的机会成本和抚养成本很高,即使完全放开生育也形成不了所谓的婴儿潮。

和双独夫妻、单独夫妻可以合法生育二孩却放弃的现实相反,一批不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非独夫妻在盼望着自己能够合法地生育二孩,这其中绝大部分是70后。今年十一假期,一群70后非独人群徒步去山西翼城考察全面二孩试点的成效,希望以此举唤醒社会对70后非独人群生育权的关注。

婴儿潮:天使还是魔鬼?

婴儿潮在李群眼里,是金光闪闪的商机,所以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决意要押上身家投资加盟幼儿园;在股民的眼里,婴儿潮是红艳艳的涨停板,它拉升的不光是一个个二胎概念股,同时还以巨大的消费需求为股市上涨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婴儿潮却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十多年前就有一批又一批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人口学者、经济学者多方呼吁,尽快调整生育政策,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正是害怕生育政策放开后可能出现的婴儿潮,政策调整动作迟缓,踟蹰良久不敢妄动。

单独二孩政策遇冷后,社会关于尽快放开普遍二孩的呼声高涨。对出生堆积的恐惧再次阻拦生育政策迅速应时而动。杨文庄曾公开称,如果现在普遍实施二孩政策就会使我国的生育水平有一个很大的反弹,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使我国制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受到影响。

在人口学者梁中堂看来,根本不必对生育政策放开后的所谓出生堆积“谈虎色变”。他分析,2005年前后,上海市等一些地方允许“双独户”生二孩,也曾预计会有“生育堆积”带来的生育高峰,结果并没有发生。而1985年开始实施的山西翼城二孩试点更加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

人口出生率与股市、房地产市场、经济繁荣度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美国1946年开始的婴儿潮带动从玩具到房地产、汽车业的繁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人口学者、《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认为,中国目前老龄化加速、少子化严重的人口结构,恰恰需要一次婴儿潮,持续为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孩动力”。

中央党校经济学者周天勇对中国1974年到1994年人口增长变动数据与1994年到2014年经济增长数据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两者高度相关。

他分析,人口因素是中国目前出现经济下行的首要原因。人口结构中婴幼少青年等人口比例的快速下降,通过消费群体和收入边际消费率的不同,影响国内的投资消费,进而使经济下行。

预想中的第四次婴儿潮没有如约而至,我们是该松一口气还是叹一口气?从人口数据来看,婴儿潮爽约已经传递出一个危险信号:即便是在上一波婴儿潮高峰期人群进入生育高峰的今天,仍然没有出现相应的回声潮,这意味着整体生育意愿和生育率已经低到一个值得警醒的地步。

今天的婴儿不仅是奶粉、尿不湿和玩具的消费者,更是明天的劳动力、纳税人、创新者和企业家。从这个角度来说,第四次婴儿潮爽约并不只是少生些孩子这么简单,而是事关未来谁来纳税、谁来消费、谁来养老的头等大事,值得有关方面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去应对。

罗瑞卿叛将儿子娶艳星 爆六四开枪镇压内幕

由中共开国上将罗瑞卿次子、解放军总参谋部前师级军官罗宇的回亿录《告别总参谋部》,是近年海外出版物中少有由中共「红二代」亲自撰写的出版物;该书不但首次大爆作者与香港已故艷星狄娜20年婚姻的秘密,还爆出不少80年代中后期中共总参谋部内幕,包括89年六四开枪镇压学生的作战命令,是由谁签署、怎么起草的。

书中透露,六四前夕,罗宇作为总参谋部装备部航空装备处处长(大校军衔),赴巴黎参加航展洽购军备,在巴黎惊悉北京开枪镇压学生。6月21日他从巴黎回到北京,马上就找总参谋部作战部(即负责具体调动军队的部门)问:命令是怎么下的?

作战部的人告诉罗宇:命令起草好后,先送给杨尚昆,因为一般都是副主席签后送主席。杨尚昆当时是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赵紫阳是第一副主席;杨尚昆说:「先送邓,邓不签,我不签。」

于是命令送给邓小平。邓小平签字后,杨尚昆加签。38军军长(徐勤先)拒绝执行命令,理由就是:军委第一副主席没有签,军令不全(不合法),不能执行。

罗宇又问:命令是怎么写的?写了可以开枪吗?作战部的人回答:写的是「不惜一切代价」,当部队行进受到群众阻拦时,底下请示怎么办?上头说:你们手上的傢伙是烧火桿啊?底下问:能开枪吗?上头答:命令上写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于是就开枪了。人群拥挤的长安街,枪一响,还不是尸横遍街?图像照片发遍全世界。

这是海外有关「六四谁下令开枪」众多揣测报道、间接引述中,首次直接引自总参谋部作战部起草调兵命令的人的说法。但罗宇没有透露,作战部这位起草命令的军官姓名和军衔。

罗宇透露,他从巴黎回国后,总参装备部长贺鹏飞(中共开国元帅贺龙的儿子)、副部长贺平(邓小平的女婿,时任总参装备部副部长)指他「逾期不归」,要「停职检查」,罗当即与二贺翻脸,当众拍台相向,并提出辞职;后获批准,不料过后二贺又搞了一个处分,由时任军委主席颁令,将罗宇开除党籍、军职。

引进意大利导弹 与艷星狄娜结缘

罗宇爆光他与香港前艷星狄娜(梁帼馨)的婚史,是书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部份。过往港人只知狄娜有前夫马益彰,马是来自中国大陆前运动教练,两人1968年结婚,1972年离婚。之后狄娜即从未公开自己还有婚史。原来她的第二任丈夫竟是中共一名叛将。

罗宇书中透露,8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蜜月,美国同意帮中国改造当时中国空军主力战机歼-8,罗宇作为总参代表,负责具体操作。当时拟为歼-8装备中、远程空对空机载雷达制导导弹,但美国人不卖,法国人原意卖制式不合,只有义大利的阿斯派达可引进。

于是总参领导指示保利集团(总参旗下企业)接触意方,左请右请意方都不来,最后意大利方派出代表:香港「人民集团」董事长梁帼馨(即狄娜)与中方接触。但保利不愿跟中间商谈,又指梁过去个演员,颇有瞧不起她的意思。

总参领导于是指定罗宇先跟梁小姐谈,还有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叶正大(叶挺的儿子)、空军装备部处长刘太迟(刘伯承的儿子)。在宴会上,罗宇第一次见到梁帼馨。两人婚后罗还常对梁帼馨开玩笑:「如果不是引进意大利导弹,我们还认识不了呢!」

生意谈成后,由于梁帼馨是代表意大利方,罗宇是代表中方,两人因此经常来往。罗宇指狄娜不懂具体业务,也没学过理工,但她能抓住问题关键,并能很大程度影响意大利人,所以很多中方说不通的事,她能说通。帮中方很大忙。空军的人提起意大利的「A弹」没有不感谢梁小姐的。

罗宇称,六四血案前一年多他和梁帼馨交往较多,但只谈业务,不谈个人的事,他倒是从保利那边知道梁小姐的艺名叫狄娜,在香港家喻户晓,国内也很有名气,与北京很多高官都有交道,在中美建交、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做过大量工作。

后来一次,狄娜突然问他:「听说你爸爸过去是很大的官?」获肯定答覆后,狄娜说:早知你父亲是这么大的官,就不和你好了。」

指狄娜超凡脱俗 二人情定巴黎

罗宇书中透露,也就是在六四前那段时间,狄娜如天女下凡般,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的话题逐渐进入生意以外,包括哲学、历史、政治、文学、艺术、诗词等领域。他惊嘆狄娜「心地那么善良、嫉恶如仇、知识渊博,诗词造诣,超凡脱俗」;狄娜对佛学和周易的研究更令他嘆为观止。

罗宇指,狄娜在其生命中出现后,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他看来狄娜是遥远的另一世界的人,他从没想到过两人可能会在一起,她是外商,而他是总参核心部门的军官,不要说组识通不过,他的母亲也通不过。

一次在长城饭店狄娜请他吃饭,狄娜突然冒一句:「别人以为你是我的男朋友。」让他吓一跳。因为那时中国人还没有男女朋友这些事。

六四前夕,罗宇被安排去巴黎参观航展,他约了狄娜一起去。恰恰就在他离开京那天,天安门军队就向学生开枪了。而他和狄娜在巴黎乔治五世酒店总统套房相见。他相信那是神的安排。一进门狄娜就横眉竪眼问他:「你赞成开枪吗?」他说:「我当然不赞成。」

于是他们讨论到他离开中共体制的问题,狄娜说:「如果你真要离开军队,人民集团的大门是向你敞开的。」罗宇向她解释,中共制体没有辞职一说,如果没人逼,他要辞职,搞不好会被抓起来。但狄娜听得似懂非懂,因为在她看来,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没有那么复杂!

老天助他,回去后被上级定为逾期不归要停职检查,他顺势辞职。9月离开总参,10月拿到护照,1990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他即在深圳拜见狄娜的父母,共偕连理,6月就到了香港。

爆狄娜助中共射澳洲衞星 一举中标

狄娜早年曾以帮中国发展卫星事业出名,也从中赚了不少钱;但外界难知详情,罗宇的书中对此有所透露。指80年代末,中国的航天业也向国际开放,招揽发射任务,正好澳洲有两颗衞星要发射,国际招标。

于是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去投标,因第一次参加国际竞标,长城公司根本不知如何办,长城总经理一个同学在狄娜的北京办公室工作,于是通过此关系找狄娜帮忙。狄娜为此专门成立了「澳洲人民集团」,代表中方,在不可思议的短时间内,准备齐全文件,送入澳方,并一举中标。

但中方中标后,不愿执行合同中的附加补偿贸易条款,实际上就是具体负责的两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要把补偿贸易合同给自己的亲戚在澳洲的公司做。这样长城公司就面临官司,一旦被告,发射合同必吹。为此狄娜找在总参任职的罗宇帮忙。

罗宇出面找了关系,但亦不得要领;后来澳洲人民集团澳方董事也要告长城,因长城没按合同付佣金。狄娜做了工作让对方不要告,同时请罗宇给写个情况反映。于是罗宇给有关部门写信,详陈应履行合同。这封信后来也成为总参加给罗宇的一项罪名:站在外国公司立场,损害国家利益。

事件结局是:澳洲人民集团没有起诉,长城为保合同,赔了100万美元(约775万港元)给澳洲方面。但老天还是惩罚了中方:代射第一颗星就掉了下来。直到八年后,狄娜的人民集团又帮长城拿到一颗欧洲衞星代发射。这时长城全换了新人,说起当年澳洲那颗星,大家都向狄娜作揖道歉。

中国人要在澳大利亚买1个“浙江省” 惊动澳国防部

中国买家正筹划在澳大利亚竞购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等于中国浙江省面积),连同近20万头牛,其中就包括世界最大的养牛场AnnaCreek。据英国金融时报10月12日报道称,预计售价将为3.25亿澳元(合15.1亿元人民币)。

来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消息称,土地的所有者、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私人土地持有人基德曼公司(S.Kidman&Co)表示,预计下月初有望宣布夺魁者。

今年4月初,基德曼公司表示将出售旗下土地所有权,包括位于西澳大利亚、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和北领地等的18处牧场的租约。该公司实质是家族企业,98%股份为基德曼家族持有。

这次大手笔出售很快吸引了中国投资者的目光。

被认为有望中标的企业包括总部位于广州的植物油生产商东凌粮油(DonlinksGrainandOilCompany)、上海鹏欣(ShanghaiPengxin)以及一个由上海中房置业(ShanghaiCRED)牵头两家民企组成的财团,竞购者中还有大型民企上海证大和杉杉集团。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这突显出中国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对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Dealogic的数据显示,中国日益偏重肉类的饮食结构使得中国企业仅在过去五年里就为食品领域的跨境收购支付了近200亿美元。

基德曼公司董事总经理格雷戈·坎贝尔表示说,“基德曼董事会会议定于11月2日召开,会上将讨论和遴选出竞标者,计划确定一位优先投标人推荐给股东们,由后者决定是否接受。”

坎贝尔表示,“目前竞标的第二阶段工作已近收尾阶段,本月27日,为数不多的投标人将递交最终的具有约束力的标书。”

坎贝尔指出,基德曼方面正致力于获得政府方面的批准。“例如,在西澳大利亚,即使牧场租约本身并未出售,但如果拥有租约的公司控股权发生变更,也须得到政府批准。”“此外,还有多种联邦法律程序要走;任何海外财团投资则要求获得外资准入的批准。”

坎贝尔表示,这一过程可能比预期的要长,“预计到10月27日能够结束。如果无法按时达成,出售计划将推后。”

中资收购澳大利亚资产面临不少阻力。就在上个月,新西兰否决了上海鹏欣旗下子公司斥资8800万新西兰元(合5800万美元)收购面积1.38万公顷的Lochinver牛羊养殖场交易案。在评论这项与该国的外国投资审查机构建议相悖的裁决时,新西兰土地信息部部长路易丝?厄普顿(LouiseUpton)称,新西兰可获得的益处“不够多”。

澳大利亚副总理、国家党领导人沃伦·特拉斯(WarrenTruss)上月在接受《澳大利亚财经评论报》(AustralianFinancialReview)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澳大利亚买家的话,将令人失望。”

该报在本月初的报道中称,澳大利亚国防部表示,因基德曼公司在绝密的乌美拉(Woomera)导弹发射试验基地拥有地产,任何新买家都须经过安全评估。

消息人士还表示,尽管与基德曼家族牧场距离有数百公里,由美澳联合运作的松树谷(PineGap)国防卫星监视基地也可能使出售给中国买家的过程复杂化。

中国再抓1名日本女间谍嫌犯 日媒称其原系中国籍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10日报道,一名日本女性在上海因疑似从事间谍活动被捕。

  日本《每日新闻》11日报道称,据相关人士透露,在上海被扣押的日本女性年龄50岁左右,本人为中国人,后来加入日本国籍,其亲属目前仍在中国居住。《读卖新闻》报道称,该女子在东京新宿区的日语语言学校从事相关工作。有同事称,她“突然就失去联系,听说是得了急病”。

  NHK报道称,该名女子自6月起被中方扣押至今,她被扣押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日媒频曝疑似间谍在华被拘报道 日方极力否认

  此前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30日报道,两名在中国境内疑似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人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门逮捕。

  据悉,这两名日本间谍今年5月份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浙江省被逮捕,其中1人在中朝边境地区,另一人在浙江省军事基地附近被逮捕。消息称,二人并不长住中国,而是从日本抵达中国后遭到逮捕。

  日本外务省海外安全科对此回应称,“不对个案做任何回应”。外务省表示,日本驻中国使领馆人员已经在相关设施看望了这两名日本人。

  随后,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当日就中国有关部门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为由拘捕2名日本男子一事表示“已听说相关报道,但不便就个别事件发表评论”。他同时强调,日本方面并未做出间谍行为。菅义伟还称“日本政府正在全力了解国人在海外的安危”。

  外交部则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有关部门依法逮捕2名在华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籍嫌疑人。有关情况已向日方进行了通报。

  数日后,又有日媒报道称,中国政府今年以来已因涉间谍行为拘捕了3名日本人。

  而在日媒昨日再曝日本间谍在华被拘的前一天,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本月9日的记者会上就2名日本男子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被中国有关部门逮捕一事称,“日本政府并未将民间人士派往外国从事所谓的间谍活动”,再次否定此事与政府有关。

  据悉,今年7月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依据中国法律间谍行为,最高可以判处死刑。

  3名在华被捕日本间谍身份曝光2人承认受委托

  日本《产经新闻》10月3日报道称,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被中国政府拘捕的3名日本人身份被曝光,他们分别是一名原籍朝鲜的日本男子、一名私企职员和一名从事日中交流的“友好人士”,其中两人已经承认受日本公安厅委托提供情报,但未承认从事威胁中国政府的活动。

  在中国东北的辽宁省丹东市被抓的男性50几岁,家住日本神奈川县。据消息人士称,其父亲是朝鲜人,母亲是日本人。幼年时代一家人来到朝鲜。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朝鲜出现饥荒,食物短缺。其母希望“死之前回到日本”,加上民间团体的支援,他下定决心脱北。2000年以后,他取得日本国籍,开始在神奈川县生活,从事服务业。因为妹妹还在朝鲜生活,从几年前开始他频繁往返中朝边境城市,搜集朝鲜情报,曾经向媒体提供过消息。他的行动引起了中国公安部门的注意,今年5月他被拘捕,9月15日被送检。

  另一名在浙江省平阳县被拘的日本男子,是家住爱知县的50几岁男子。他在中国人开的一家人才派遣公司工作,由于工作原因,频繁来浙江出差。有证言称该男子是一名“军事爱好者”,他因为闯入了浙江东部的一处军事管理区域,并进行拍照,被认定有可能从事间谍活动。今年1月,曾有一名辽宁男子因为在军事设施内拍照,并且向海外的杂志提供照片而被判8年徒刑。

  据悉,上述两人已经向中国有关部门承认受日本公安厅委托提供情报。除此之外,还有一名日本男性在中国被拘,该男子是60几岁的东京人,曾经在航空公司工作,退休后在北海道经营一牧场,同时创立了一个日中间人才派遣相关的公益团体。据悉,他在日中的财界和政界均有人脉,还曾经上过《人民日报》,是一名所谓的“日中间友好人士”。但是,有关人士称该男子只是被拘接受调查,很可能被释放。

屠呦呦与毛泽东 得诺奖有人不服?

北京时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科学类诺奖零的突破。有评论指出,屠呦呦获诺奖将开启一个时代,中国科学界厚积薄发,以后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但同时有人质疑,为何中国第一位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竟然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甚至没有得到过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中国网络上有人戏称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以此讽刺中科院院士的选拨机制。也有人称,屠呦呦获诺奖的理由是发现青蒿素,而青蒿素是应毛泽东要求,举国体制下集体科研的结晶,所以屠呦呦获奖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

诺奖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Satoshi ō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屠呦呦独得一半诺贝尔奖金,威廉•坎贝尔和聪大村共享另一半诺贝尔奖金。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屠呦呦是谁,青蒿素又是什么?其实青蒿素并非刚被发现,青蒿素的发现源于毛泽东亲自要求成立的“523任务”。1966年,毛泽东指示称:“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遭受疟疾侵害,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1967年,从事疟疾研究的37个单位、88名代表召开会议,成立“523领导小组”和“523办公室”。由于最高领导的直接过问,“523任务”一直运行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屠呦呦是1969年才加入“523任务”的,所在的小组是“中药研究小组”,屠呦呦任组长,小组成员还有余亚纲、顾国明、钟裕容等。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最先研究青蒿的不是屠呦呦,而是余亚纲。余亚纲和顾国明发现青蒿对鼠疟原虫有特殊的抑制效果,效果达到80%,但他在1970年被调离“523任务组”。余亚纲离开时,将研究成果告知了组长屠呦呦,屠呦呦接过了余亚纲的研究任务。屠呦呦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出样品,该样品对鼠疟原虫具有100%的抑制率。1972年“523任务组”上报该发现,后来该小组荣获一系列奖励,但这些奖励都是针对研究集体,并不是发给屠呦呦个人。1996年该小组又荣获“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屠呦呦在得奖人名排序中位居第九位。

1972年,屠呦呦以组长身份作关于青蒿素的汇报时,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有观点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在军民联合的大项目、大协作背景下产生的,那个时代毛泽东的指示是一切工作的依据,为了青蒿素的发现,上百位中国顶尖的药学家努力工作数年。但西方国家不理解中国的科研体制,他们认为“奖项只颁发给最先的发现者”,“屠呦呦以组长身份向我们介绍了青蒿素”,“屠呦呦是青蒿素的最先发现者”,所以该奖项只能颁发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奖有人不信服

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说“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但她的这些谦逊的言论并没有获得中国业界的称赞。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屠呦呦的代表作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部出版于2009年的著作,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招致了广泛的批评。有人认为,书中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并且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科学》杂志曾报道,“屠呦呦获奖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自“523任务”完成后,中国药学界很多人认为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很可能是关于青蒿素发现权的争议,导致了屠呦呦多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屠呦呦落选中科院院士,说明其研究成功并未获得中国主流科学界的认可,但这并非否定青蒿素的的历史地位,而是对青蒿素因为对青蒿素发现权难以界定。曾有中国科学界称,“青蒿素不重要吗?挽救了数百万人,非洲十几个国家普及率100%,谁敢说不重要?但我们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青蒿素属于一个集体。”更有人称,青蒿素作用的发现顺序是余亚纲、顾国明和屠呦呦,屠呦呦只能排到第三位。

青蒿素的发现,是特殊时代根据毛泽东的要求而做到的,当初报告大会上称“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有人认为,屠呦呦的贡献在于青蒿素的提纯,青蒿素是集体协作的结晶,是举国体制的胜利。但西方科学界更注重个人独创性的贡献,诺委会成员称“屠呦呦最先在中国政府做青蒿素的报告”,“屠呦呦作为组长向我们介绍了青蒿素的作用”,并认定屠呦呦是青蒿素发现的第一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引发争议,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科研体系的区别。

美男子猎鹿撞上大灰熊 一招吓傻它 成功逃过一劫

10月6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蒙大纳州野生动物管理员表示,近日,一名猎人在追麋鹿时遇上灰熊攻击,他把手臂塞进熊的嘴巴里诱发熊的作呕反射,熊随后吓得跑开,猎人成功逃过一劫。

报道称,蒙大纳鱼类野生动物暨公园发言人表示,26岁的德尔渥3日早上与兄弟带着弓箭到西北部落基山脉地区猎麋鹿,后来意外撞见这头180公斤重的公灰熊在溪边游荡。

德尔渥回忆当时的情形说:“熊吓呆了,我也吓呆了,大熊随即展开防卫性攻击。”

德尔渥后来告诉管理员自己把手臂斜塞进大熊的嘴巴里,因为他看过一篇文章提到大型动物的作呕反射很明显。

园区管理员表示,不会猎捕或猎杀这只熊,因为它只是自我保护,而非猎食攻击。

据悉,德尔渥击退大熊后有点昏沉,但仍成功折返找到了自己的兄弟。随后,他来到医院治疗被打肿的眼睛,此外,头部也缝了几针,预计过几天就能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