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最高

发表历史

洞察力惊人:盖茨20年前对互联网的预言大多已实现

北京时间1月4日消息,据科技网站TechInsider报道,许多人不知道,如今被互联网行业奉为金科玉律的“内容为王”理论,比尔·盖茨早在20年前就提到了。在1996年,互联网行业与如今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当时无论是网民还是网站均非常稀少,网速慢到让人痛苦,像YouTube和 Facebook这样现代化网站尚未出现,而专门为数字化用户服务的传媒机构更是闻所未闻。

尽管彼时的互联网是如此贫瘠,但盖茨却看到了它如万花筒一般繁荣的未来。在1996年1月3日,盖茨发表名为“内容为王”的文章,对互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大胆的预言,比如,他称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将会崛起,而平面媒体将会消亡。而20年后回头再看,盖茨的许多预言都一一成为了现实:

1、互联网内容将会如电视行业一样赚钱

“我认为未来互联网上真正赚钱的将是内容,就如同在电视行业发生的一样,”盖茨在文章中写道。

1996年时互联网上内容稀少,因为那时网速慢、上网贵,网民数量只有约1000万人。

但盖茨称,随着时间的发展,更多更好的内容将会出现,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浏览这些内容,而内容提供商将通过数字广告赚到大钱。

互联网如今跟电视行业一样赚钱吗?还没有,但广告支出正逐渐向数字化倾斜。

据《纽约时报》称,今年将有约38%的广告支出花费在电视上,而到2017年,数字广告将会超过电视广告。

2、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站将占领互联网

“互联网最让人兴奋的一点就是,只要有PC和鼠标你就能发布任何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就像是一台复印机,它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内容,无论网站的用户量有多大。”

盖茨并未使用“用户生成内容”一词,但这正是他所描述的东西。当时少数公司贡献了大部分的内容,想要发声的人只会去找当地的报纸。

但稚嫩的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民主王国,盖茨认为,这将允许人们创造全新而有趣的东西。

从病毒视频“查理咬我手指”到流行巨星贾斯丁·比伯从互联网上崛起,我们绝对可以说,盖茨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

在2016年,网络内容都将由普通人创造,他们既是创造者也是消费者。Reddit、Instagram、Facebook等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发声的平台。

3、互联网将为小公司提供与大公司竞争的公平平台

“互联网将为大多数公司提供各种机遇,不管是提供信息还是娱乐,不会有公司会因为规模太小而无法参与竞争。”

在1996年,互联网公司只有少数的几家,人们很容易认为大玩家将轻易的干掉小型初创公司。然而这并没有发生。

与“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类似,互联网为小公司提供了公平的平台,只要能打造出超酷的内容,互联网就能让这些公司声名远播,而且还无需花费太多广告费。

Dollar Shave Club的病毒性视频让它在48小时内就获得了12000名订阅用户。在2015年,一家只有一位员工、名为ViralNova的公司成功以1亿美元卖身。

4、平面媒体将会消亡

“传统媒体公司能否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成功一直是个问号,甚至,一些印刷杂志的未来也会受到互联网的挑战。”

一定程度上,几乎每家大型新闻机构如今都找到了在互联网上生存的方法。但许多传统媒体只是简单地把纸质内容搬到了网上,没有任何创新。盖茨认为,这种策略无法取得成功。

而结果也证明盖茨是正确的。

纸质杂志和报纸如今仍然存在,但其广告营收却在2014年降到了1950年以来的最低点,并且仍在持续下滑。

同时,数字为先的出版商,例如BuzzFeed、Vice等却在持续成功。

5、本地新闻将在全球传播

“互联网淘金热目前主要发生在美国,但我认为随着通信成本下降,这股热潮将横扫全球,届时大量地区性的内容将会在全球不同国家传播。”

纸媒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新闻会跟着减少,而是恰恰相反。

正如盖茨预测的那样,上网费用已大幅减少,目前全球已有40%多的人连上网络,而1996年这一数字仅有约1%。

随着更多的人浏览全球各地的新闻,一些本地化的新闻常常会引发全球性影响。例如2014年的美国弗格森抗议事件,该事件得到了巴勒斯坦人在网上的热烈声援。

6、帮助网站商业化的“付费墙”服务将在一年内出现

“一年之内,付费墙这种机制将会出现,它允许内容提供商对内容收取少量费用。当访问到付费内容时,你无需填写支票或邮寄费用,用户只需点击即可完成付费。”

即使是现在,网站对内容收费的可行度也仍存争议,而在1996年,在线支付更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全新技术。那种网站可对内容收取费用的想法在人们看来完全就是疯话。

实际上盖茨的微软公司领导了这一理念的发展。微软在1996年6月推出了Slate.com网站,向人们收取每年19.95美元的订阅费。虽然微软遭遇挫折,在一年后下调了订阅费,但其他小伙伴们跟了上来:《华尔街日报》在1997年1月推出一年50美元的付费墙服务,并沿用至今。

“然而这也有一定的棘手性,因为一旦网站收取订阅费,流量立马就会大幅下滑,其广告平台的价值也会减小,”盖茨当时称。

盖茨对这种“出版平衡策略”的预测相当正确,但是目前许多公司已经找到成功实施付费墙的方法,例如《纽约时报》的付费墙营收就超过了数字广告的营收。

北京推出“华裔卡”试点 变相承认双重国籍?

  北京承认双重国籍?中关村近日推出「华裔卡」试点计划,即时引来大批海外华人热议。由于北京当局不承认双重国籍,没有身份证令不少海外华人在中国工作、生活变得十分麻烦,这卡是一变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可开银行账户购房

  没有中国身份证的海外华人在内地生活遇到很多问题,不能网购车票、无法上网将机票改期,而且要申请签证延期要花很长时间及高额费用。2004年曾经推出的永久居留证制度,则因为门槛过高,平均年只发248张。这张华裔卡没有中国国籍,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却享有与其他内地民众一样的权益,如投资、购房、开办银行账户、申请驾照、子女入学等。有分析认为华裔卡是「真实承认双重国籍」,并藉此增强海外华人的「国家认同」。不过,更多海外华人建议当局应考虑开放双重国籍。

《走出帝制》遭封杀 中国宪政成敏感话题?

北京——周五,中国迎来有史以来的第二个国家宪法日,其目的是巩固人民对宪法的忠诚。宪法维护了共产党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并保障了言论自由和其他权利——只要不去侵犯党的权力就行。

一本中国杰出历史学家的新著作从许多书店中消失,突显了这种自由的有限。该书讲述了中国令人费解的宪法变迁历史。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所著的《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自今年秋天出版以来,已获得了大量关注。秦晖以自由派思想闻名,很多读者都对他的新书翘首以待。该书审视了中国如何挣脱清朝帝国统治的束缚,却只换来了20世纪初宪政民主承诺的分崩离析。

“书卖得很好,”北京最受欢迎的书店之一三联书店的售货员说。“但几天前我们就不卖了,所以现在书全都不见了。”售货员拒绝透露自己的名字,也不肯透露是谁下达这样的指令。

在北京的家中通过电话接受采访时,秦晖确认了自己的新书被书店下架,“我现在不想谈这件事,”他说。

在书中,他重温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强大的清朝衰落得如此之快,后更在西方的侵略面前灭亡?他又问,为什么在1911年清朝灭亡后,尽管民众普遍赞赏西式的宪政,这种制度却没有在中国扎根?

他用自己曲折迂回的方式驳斥了中国人民从文化上无法接受宪政的观点:

“所谓‘专制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你自己主张帝制,而且还意味着你不允许别人有另外的主张,如果别人反对,你就要干掉他。但如果是这样,别人在你的淫威下战战兢兢地说同意专制,这能算数吗?就像奥斯威辛的犹太人都处在奴隶状态,就能证明犹太人有愿当奴隶不愿自由的价值观吗?

“反过来,如果你自己赞成帝制,却允许别人反对,那你事实上已经认同‘宪政价值观’了。换句话说,宪政价值观甚至不必要求你自己主张宪政,而只要求你承认别人有主张宪政的权利。”

自清朝灭亡以来,“民主宪政一直是中国的理想,”11月30日就新书接受自由派新闻周报《南方周末》采访时,秦晖这样强调。

和京东商城和淘宝网等热门电子商务网站一样,中国最大网上书店当当网也不再售卖这本书,并删除了相关页面。在亚马逊(Amazon)中国网站上,该书的页面显示为目前“缺货”。

“上周五在亚马逊上买了《走出帝制》一书,本打算过几天再看,没想到昨天就有人说已经在各大网站上买不到了,”这是在该书的亚马逊页面上写着的三条评论之一。“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买的人太多,脱销了;二是此书的内容可能不合时宜(或是太合时宜)。无论是哪个原因,都说明这是本好书。”三条评论都给这本书五颗星的评价。

在专注艺术和文学的豆瓣网上,一个关于该书的讨论页已被删除。

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可以买到这本书。上周五,位于北京的大学区的万圣书园还有大约十几本。“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接到命令要把书下架,”书店的收银员说。“不过我们的库存也不多了。”

在中共旗舰报纸《人民日报》的网站上,一篇列出该书目录和一些摘录的文章没被删除。

“现在我们基本还是历史上王朝的循环,从这个角度,他这个题目引起某些方面的敏感,”历史学家章立凡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过去是个人君主制,现在是集体君主制。”

上周五,新浪微博以“国家宪法日”作为一个讨论的话题发了帖子,还有宪法的图片,上面列出它赋予公民的权利。帖子招来不少冷嘲热讽。

用户“华尔街叛徒”写道:“本世纪最大的笑话这么早就出来了?”

另一位用户“乔伊比_SiempreConTito”写道:“宪法日好啊,又多了一个全民娱乐项目。大家来仔细找找还剩那条没有被违反?”

去年,中国指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纪念日,以纪念1982年现行宪法获得通过。2012年,为庆祝宪法实施30周年,当时刚成为共产党总书记的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他说,“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他还说,共产党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事。

不过,对于那些试图让国家履行这些承诺的人来说,这依然是艰难的一年,因为有许多人权律师遭到拘捕。十月,关于权力约束的重要历史文献——13世纪《大宪章》(Magna Carta)的展览,突然从北京人民大学搬到了英国大使官邸内一个较受限制的空间里。

调查称仅3成家庭愿生二孩 专家建议财政补贴

“现在放开全面二孩还只是一个开始,完全放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早在3年前就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的携程网CEO梁建章,12月5日在一场论坛上表示,即使放开生育,真正愿意生二孩的人可能只有30%。政府应该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妇女地位等方式鼓励生育。

随着生育率下降,我国正面临青年劳动人口短缺、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困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确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成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的人口政策调整。在人口专家看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对此,梁建章建议,当一个孩子长大以后,未来通过纳税等所做的贡献中约有15%会用于社会的养老,所以基于公平起见,国家可以考虑为新生小孩的家庭给予一定补贴,而补贴的总量可以占到GDP的15%左右。

调查:愿生二孩的仅30%?

梁建章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的演讲中认为,未来人口越多市场越大,能够形成规模经济。特别是服务业跟互联网高科技行业,只有规模大的市场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本土企业,并逐步走向世界。

当前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梁建章看来,年龄结构跟创业创新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人口结构越是年轻的国家,创业活力就越旺盛;而一个社会的年龄结构老化以后,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也会被削弱。

目前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已经确立,已有多个地方政府表态尽快出台新的生育政策,并有望于明年正式实施,但公众的生育意愿是否能跟上政策步伐却仍是个问题:在较高的抚养成本面前,不少育龄夫妇打起了“退堂鼓”。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达国家生育率变迁看,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生育有可能反而会减少。“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放开单独二孩后,生育水平依然比较低。男女平等的观念、个人职业发展等因素都会影响生育选择。”

记者也注意到,有数据显示,如果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左右,平均生育率一般会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我们做过很多调查,在城市里面大概有70%~80%的人都说自己很想生二孩,但真正愿生二孩的人,可能只有30%。”梁建章表示。

专家:短期内补贴难出台

为鼓励生育,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曾介绍,下一步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并简化相关手续程序,做好服务,方便群众。

而在梁建章看来,政府还应采取更具实质性的措施来鼓励生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借此可以减少生育的成本负担,增加民众生育意愿。

不仅如此,梁建章认为,给予财政补贴也是公平的体现。原因在于现在的养老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养老,即用包括年轻人交的税在内,用来支付社会养老的成本,包括有小孩的老人和没有小孩的老人。

他举例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现在多生一个小孩,等到小孩长大以后,向国家缴纳的税中间有约15%会去养老人,所以公平的话,国家可以考虑从GDP总量中拿出15%左右,给生育小孩的家庭进行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梁建章认为,生育补贴并不会为财政带来过重负担,“如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国家)没有力量补贴生育,长期的低生育水平使财政状况继续恶化。北欧国家、西欧国家有比较好的社会福利补贴,生育率比较高,是比较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对于财政补贴,杜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短期来看,我国政府还难以出台鼓励生育的补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个渐进过程,先要看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然后再根据效果决定是否全面放开生育。如果全面放开生育还达不到理想的生育水平,确实有可能考虑补贴办法。”

研究顯示:愛發雞湯文的人智力偏低,容易信教

《每日郵報》12月3日報導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家最近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發現,經常在社交網站上發表鼓舞人心名言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陰謀論及超自然現象,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但他們的智力水平和認知水平偏低。

大多數人都知道,朋友圈裡有些人一直發一些冠冕堂皇但實際上毫無意義的雞湯引文。

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那些喜歡勵志名言的人往往智力水平較低。

他們更容易相信宗教、超自然現像或者陰謀論。在一項涉及845人的實驗研究中,心理學家檢測了某些人是否更容易接受勵志名言。實驗中,研究人員向參與者提供一系列的引文,並詢問他們如何看待這些引文,以及他們是否同意這些引文的觀點。此類引文有:水滴石穿,不是因為力量,而是因為堅持;一個焦慮的人是他們自身的囚犯;隱藏的意義是種無與倫比的美等。

之後,研究人員會要求實驗參與者進行認知測試。同時,研究人員會詢問他們是否同意宗教、超自然現像或者陰謀論的觀點。

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家戈登·彭尼庫克主導了本次研究,他說“儘管日常生活中,雞湯文十分常見,也經常引起哲學家的注意,但是人們如何看待這種勵志軟文,還未經過實證調查。”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些人更容易接受此類勵志軟文。喜歡此類勵志軟文的人一般反應能力差、認知能力低,更容易接受宗教、超自然現像或者陰謀論的觀點,也更加沉迷於補充與替代醫學(補充與替代醫學內容包括針刺、瑜珈、氣功、草藥及其提取物、靜坐默念等自然療法)。“

除了扎克伯格 13位科技界大佬也不把财产给子女

12月2日凌晨,马克·扎克伯格向世人宣告他将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世界,并称女儿Max的降生让夫妇二人更有动力去促成这些社会使命。

他表示“在我们有生之年,会捐出持有的Facebook 99%股份帮助实现这些使命”。扎克伯格夫妇将通过“陈-扎克伯格慈善项目”捐出这些资产,来发展“人类的潜力,并促成下一代孩子间的平等”。在此之前扎克伯格夫妇已陆续捐出16亿美元投入慈善项目。

一起来看看除了他之外,还有哪些科技界大佬决定捐出自己大部分财产而不是留给子女。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

在科技大佬中最有名的慈善家应该是比尔·盖茨。

一直以来他就公开宣称不会把自己849亿美元的财产留给3个孩子,他们每人只会得到大约价值1000万美元的财产。

“我绝对相信给孩子们大笔财产对他们是一件不利的事情。”他在Reddit AMA的采访中说。

1994年,盖茨成立了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该基金会目前拥有超过380亿美元的资产。

2010年,盖茨与老朋友沃伦·巴菲特发起了“捐款承诺”(The Giving Pledge)活动,号召全球最富有的人士承诺捐出自己大部分财产投入慈善项目。扎克伯格在26岁时签署了“捐款承诺”。

  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

保罗·艾伦在2010年签署了“捐款承诺”并宣布计划将其名下的172亿美元资产中的大部分捐给他的保罗·G·艾伦家庭基金会。该基金会由他和他姐姐乔迪·艾伦(Jody Allen)共同运营,两人还参与了一些其他的慈善组织,例如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the 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我计划了很多年,希望能把大部分财产捐给基金会及一些非盈利科学研究,比如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那些突破性的研究。”他在给“捐款承诺”的信中这样写道。

  AOL联合创始人史蒂芬·凯斯(Steve Case)

美国大众传媒公司AOL联合创始人史蒂芬·凯斯是“捐款承诺”的签署人之一。他在1997年成立了凯斯基金会,致力于用技术让慈善活动更有效率。他还创立了投资公司Revolution,专门投资硅谷外的创业公司。

他与妻子珍(Jean)表示:“我们相信一个人获得得越多,人们对他的期待就越多。我们意识到我们被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平台和机会,所以我们希望尽己所能做到最好。我们不认为我们的财产属于’我们’,而是希望能成为这些资源负责人的管理者。”

  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

美国云计算公司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近日发起一项称为“三番捐助”(SF Gives)的活动,号召科技公司在60天内为旧金山市的非盈利项目组织捐款1000万美元。

他鼓励其他公司遵循他的“1-1-1模型”:公司应该为慈善目的捐出1%的股权、1%的员工时间和1%的资源。

他与妻子琳妮(Lynne)还以个人名义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童医院捐款2亿美元。

  Qualcomm联合创始人欧文·雅各布(Irwin Jacobs)

美国半导体公司Qualcomm联合创始人欧文·雅各布与妻子琼(Joan)已经给包括康奈尔大学罗斯福岛校区、麻省理工学院助学金和圣地亚哥交响乐团在内的机构捐助了5亿美元。

他同样也是“捐款承诺”的签署人,承诺自己将捐出至少一半的财产。

  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

自1998年eBay上市以来,奥米迪亚夫妇就已经捐出了超过10亿美元的财产,这让他们成为科技界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

他们在2010年签署了“捐款承诺”。据福布斯估计,奥米迪亚的净资产高达81亿美元。

奥米迪亚夫妇在公开信中写道:“在2001年,我曾公开声明我们会在有生之年捐出绝大部分财产。我们的观念很简单。我们拥有的钱超过了我们的家庭所需。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对此执着,而是应该在当下物尽其用,帮助解决一些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

他们还成立了奥米迪亚网络——一家慈善投资公司,并向其捐赠eBay股票。除此之外,他们还是在打击人口贩卖方面最活跃的赞助人之一。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发现了摩尔定理的戈登·摩尔绝对是改变现代世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慈善领域,他也颇有建树。

摩尔在2001年创立了摩尔基金会并为此捐出了约一半个人财产,至今为止他已在慈善事业上花费了10亿多美元。

摩尔基金会致力于环境保护、健康医疗以及旧金山的社区营建,目前名下拥有超过50亿美元的资产。

摩尔夫妇于2012年签署了“捐款承诺”。

“我们很高兴成为’捐款承诺’的一份子,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能够提供这些资金,还因为我们相信它们能够带来真正的启发与切实的改变。”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伊龙·马斯克(Elon Musk)

伊龙·马斯克在他的第一段婚姻中有5个孩子(一对双胞胎一对三胞胎),而他已经将他名下的129亿美元资产中的大部分捐给了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教育以及儿科医疗等项目。

他在2012年签署了“捐款承诺”,而现在他在特斯拉的年薪只有象征意义的1美元。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

拉里·埃里森承诺将为慈善事业(特别是他的医学基金会)捐出95%的个人资产。

他于2010年签署了“捐款承诺”。在公开信中,他说:“沃伦·巴菲特亲自拜托我写这封信,因为他说我能够‘树立一个榜样’并‘影响他人’参与慈善。我希望他是对的。”

尽管他将大部分财产捐出,他同样在自己的孩子还是婴儿时就赠与他们甲骨文的股票(在那时甲骨文公司也还是家年轻的公司)。如今甲骨文的市值与当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据报道称他也希望教会孩子们多做慈善。

  Asan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曾是Facebook的第三名员工,而后他创立了网络与移动端应用公司Asana。他是签署“捐款承诺”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

“感谢Facebook,我赚到的钱超过了我最疯狂的想象。而今我将其视为让世界获益的工具,而不是个人财产。”他在公开信中说。

莫斯科维茨及其伴侣《华尔街日报》记者凯利·杜纳(Cari Tuna)创立了善意风投(Good Ventures)慈善基金会。

  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雪莉·桑德伯格与丈夫戴夫·戈德伯格(Dave Goldberg)于2014年签署了“捐款承诺”,宣布将捐出一半的财产。

戈德伯格于今年5月在墨西哥不幸逝世,桑德伯格目前独立抚养他们的两个孩子。

  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德森(Richard Branson)

在遭遇了几次家庭失火后,理查德·布兰德森夫妇意识到钱多并不意味着幸福,因此于2013年签署了“捐款承诺”,宣布捐出一半财产。

“物质无法带来幸福。家庭、朋友、健康和做出正面的改变带来的满足感才是最重要的。”布兰德森在公告中说。

  Netflix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

里德·哈斯廷斯夫妇于2012年签署了“捐款承诺”,当时他的个人净资产价值2.8亿美元,而如今他的个人净资产已达16亿美元。

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担任加州教育委员会主席后,哈斯廷斯对教育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们的“捐款承诺”公告暗示他们捐出的大部分钱将用于教育,特别是特许学校(指那些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由教育团体或个人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校区的学校)。

不怕被蹭信号!比WiFi快100倍的LiFi即将商用

根据英国BBC新闻报道,一种被称作Li-Fi的,采用可见光谱而不是无线电波作为载体的新型数据传输方式正在爱沙尼亚的一个工作室内进行测试。Li-Fi能以比传统的Wi-Fi快100倍,也就是高达每秒1个G的速度连接网络。

实现它只需要一个光源,比如一个标准的LED灯泡;一个网络连接口;以及一个控制装置。通俗地讲,Li-Fi技术就是以各种可见光源作为信号发射源,通过控制器控制灯光的通断,从而控制光源和终端接收器之间的通讯。

这套设备正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Velmenni公司进行测试。Velmenni公司用一个可以传输Li-Fi信号的灯泡在工作环境中实现了1G每秒的传输速度,而在实验室理想条件下的测试结果,最高传输速度可达224G每秒。测试环境包括一个允许上网的办公室和一个能提供灵活照明的工厂空间。Velmenni公司总裁Deepak Solanki对《国际金融时报》表示,这项技术有望在“三到四年之内”投入市场应用。

Li-Fi的技术概念最早在2011年由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哈罗德·哈斯在当年的TED(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上提出。在这次如今点击量将近200万次的演讲视频里,他不仅展示了如何用一台LED灯传输视频,更引人关注的是,哈斯教授描述了一个由几十亿台LED灯泡充当无线热点的未来世界。

为此哈斯教授在2012年成立了PureLiFi(又称PureVLC)公司,成功实现了光传输数据的初步应用化。2013年,由哈罗德·哈斯担任首席科学官的PureVLC公司以5000英镑(约合人民币49300元)的价格向一家美国医疗卫生供应商出售了第一台Li-Fi设备。后来爱沙尼亚的Velmenni公司开始投资这项技术。

Li-Fi技术最大的优势是不同于Wi-Fi,它并不会和其他无线电信号发生干扰,所以能够用在飞机上以及其他需要考虑到电磁兼容问题的场合。另一大优势是,相对频段频谱有限的无线电,可见光的频段频谱要比前者大10000倍,这意味着在Li-fi网络里单个数据信道的带宽就可以做得很大,也可以容纳更多的信道作并行传输,从而让整个传输速度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目前广泛应用的蜂窝网络、Wi-Fi设备都存在着发热量大、能量转化率低的问题。比如蜂窝网络基站内的设备,其频率不高,但其能量转化率不足一成,其余九成多的能量都转化成热量,往往需要引入冷却设备以保持正常运行。而Li-Fi就没有这个问题,极低的发热量使其不需要冷却设备也能稳定运行。

最后就是其高安全性。首先光的特性决定了它无法穿墙传输信号,也就意味着它的安全性很强,Wi-Fi使用中常出现的“蹭网”现象,就可以有效避免。同时不同于共用信道的Wi-Fi,Li-Fi的上行和下行信道是独立运行的,黑客必须处在同一个房间之中,并侵入两个信道才能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攻击。

但这一技术的缺点也很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信号会被阳光干扰,导致它无法在有阳光的室外使用,这一点对广大移动端用户来说显然很不友好。而据Velmenni公司总裁Deepak Solanki 称,要让Li-Fi 技术真正普及,首先需要建设专门应用Li-Fi 技术的大范围基础设施,但这在当下显然不太实际;所以Velmenni公司也在考虑改善技术,让Li-Fi能兼容于现有设备。

不过即便Li-Fi 初期不能替代Wi-Fi 技术,两种系统也能平行应用,以搭建一个效率更高的网络。在拥挤的城区里,或者是一些使用Wi-Fi可能会影响安全的地方,比如在飞机上或者在担心Wi-Fi会影响电子医疗器械使用的医院里,Li-Fi都有希望成为Wi-Fi的补充。

LV掀起关店潮 中国人开始不屑这个牌子了

  11月13日下午,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商圈的丽柏广场同往常一样营业,但细心的顾客就会发现,虽然国际奢侈品大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LOGO仍在,但LV门店的展示橱窗已经不存在,门店大门紧闭,保安人员在LV门店周围站立着,警惕地注视着过往的顾客。

  随着各大媒体对这一异样的陆续跟进,事情到了16日这一天,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品牌 LouisVuitton位于广州丽柏广场的门店也已于本月初租约期满结业,并于月底交店。这也是继今年Coach、TAGHeuer(泰格豪雅)关掉香港旗舰店后,又一家大牌奢侈品生产商关掉门店。

  与在别处的门店不同,丽柏广场的这家旗舰店无论是对LV而言,或者对广州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家店铺是LV在中国广州的最早门店,而骤然间被关,也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不过,丽柏旗舰店却并非LV近期唯一的关店计划。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消息,LV除了广州以外,更是在哈尔滨与乌鲁木齐关闭了门店。有报道甚至声称,有知情人士透露,LouisVuitton将在国内关闭的门店总数更是要增加大5-6家。

  另外,从《第一财经日报》在报道中引述奢侈品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实际情况也许更糟:LV广州丽柏广场店关闭固然存在单店业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与其趋势性战略调整相关,由于奢侈品大环境和商业模式变化,未来1-2年,会有更多的奢侈品牌在中国关店现象出现。

  然而,从LV这波关店潮里,却透视出整个西方奢侈品产业随着时代变迁而遭遇的潮起潮落。恰恰就在其中,有着不少不得不说的故事。

  面对中国急剧成长的中产,LV曾押下重宝

  自1992年首度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以来,LV已经进入了其在中国的第24个春秋。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以其耀眼的高速增长赢得了世界瞩目。而在众多国际商家的眼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意味着收入稳定的中产阶层将不断增长。这块拥有巨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无疑成为了各家争夺的大蛋糕,LV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自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欧美经济均受巨大打击,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再能够支撑大量国际一线品牌的高速增长。

  然而,幸亏有了中国……

  就在2010年,LV便押宝中国市场。按照当时LV的战略布局,不仅是在一线城市,就连二、三线城市的潜在购买力都将成为重要的增长点。于是乎,LV门店开始遍地开花式的增长。

  “扩展不再只在二线,增长还会在三线和四线。消费者对品牌的接触或较少,但除此以外的各方面,包括消费能力等都可与上海等相比较。”

  2010年2月,时任路易威登手表及珠宝北亚区总裁的Jean-Marc Lacave接受路透专访时,就曾对中国市场表现出这样的信心满满。

  LV在合肥的门店关闭,至此彻底退出二线城市

  按照他的分析,全球奢侈品行业于2009年既经历了低潮,又同时见到快速的复苏,而中国市场的增长虽曾放慢,但于过去数个月已见明显回升。“如果可以维持当前的情况,同时基于我们过去4-5个月所见到的,我们可以说,2010年会有十分明显的增长。”Lacave说。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年年初的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由今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于全球占有率达27.5%。而按照该协会当年对如今现状的乐观估计,据说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将占全球市场的3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未曾想:反腐、海淘、还有出境游都成了拦路虎

  不过,事情的实际发展却残酷地向包括LV在内奢侈品大牌证明了一点:纵然是押下重宝,终究也是一厢情愿。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北京晨报》表示,路易威登关店除了受经济下滑、反腐相关影响外,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电商冲击和开店成本攀升影响下,开店运营不再是最佳选择,与其徒费资金不如转型;二是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导致内地门店销售收入萎缩。

  其实,不仅仅是路易威登局面尴尬,不少奢侈品牌都面临新挑战。据《北京商报》不完全统计,除路易威登外,2014—2015年,爱马仕在中国关闭1家店;巴宝莉关闭4家店;蔻驰关闭2家店;雨果博斯关闭7家店;巴黎世家关闭1家店;卡地亚关闭1家店。

  此外,由于国内门店和海外店铺的“剪刀差”存在,海淘还有出境游也成为了不少中国中产选择购买奢侈品的重要方式。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中产人群,然而这些人群却依旧对价格因素十分敏感。

  贝恩咨询《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也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规模降至约1150亿元,较2013年下滑1%。但中国人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却同比增长9%,约为3800亿元,其中近70%来自海外消费,包括出国购买、内地销售、代购等,而这一趋势或将继续。

  更糟的是……

  品牌Logo早已遭遇审美疲劳

  此外,LV的品牌形象却在进入中国市场的20多个年头中,遭遇了蜕变,从最初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到如今的“审美疲劳”。

  据《时代周报》此前报道,2013年3月,巴黎时装周的LV品牌秀中,人们的目光,除了集中在名模凯特·摩斯那一身低胸刺绣透视长裙上,还有创意总监 Marc Jacobs的那句宣言:“LV的Monogram(交织字母)和Damier canvas(方格帆布)系列今后将不会出现在T台上。”

  这绝对称得上是重磅消息,要知道,在今天,一提到LV,人们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就是这两个最经典的标志:交织的两个LV字母、深色帆布方格。

  LV并不是第一家有意向去Logo化的奢侈品牌。在此之前,Gucci(古驰)对于“双G” Logo产品的减产已经先行一步;Burberry(博柏利)则宣布,要在近80%的产品上去掉标志性的格纹图案……

  1896年,自创始人路易·威登的儿子乔治·威登创造Monogram系列开始, LV两个交织字母图案不仅是品牌的标志,而且是LV创新和演变的基调;而1888年正式诞生的Damier也是Louis Vuitton经典的识别标志,纹理复杂细密的咖啡色与米色相间的Damier方格已经成为该品牌又一重要图腾。

  Logo曾被广泛用作体现奢侈品地位的视觉元素,LV的品牌价值从2004年的600万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2300万美元。

  据说,真正促成这一重大转变的,竟是中国消费者。

  传统的观点中,图案鲜明的Logo更能够吸引中国这些新兴市场的目光,但自中国官方推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政策,这种策略不再行得通了。据《纽约时报》报道,节俭运动后,奢侈品销售商宣称自己在中国的销售额下降了20%-30%。

  此外,反腐也是造成“疲劳”的另一重要诱因。“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如从前,领导层的更迭有一些后遗症,比如送礼。”LVMH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表示。“昔日礼盒包装的LV包已经不再受官员们的欢迎。”《纽约时报》的报道也说。

  对奢侈品品牌来说,中国出现了另一批更有辨识力的消费者,更在意“低调的奢华”。他们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者,他们的眼光更加挑剔,已经从以前对Logo的热爱,转移到品牌低调、独特性和高品质性上。

揭秘巴黎血案凶手:他们是谁 真正目的是什么

  2015年11月12日,美国军方发动了针对“伊斯兰国”斩首视频刽子手Jihadi John的空袭,目前尚不能确定Jihadi John是否已经死亡。

  11月14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连环暴恐袭击事件已经过去一天。澎湃新闻根据各方媒体的报道资料,对此次袭击事件进行复盘分析,揭示制造这起导致129人死亡,352人受伤的恐怖袭击事件的凶手们究竟有多么狡诈和残酷。

  “里应外合”的袭击者:随难民入欧?还有至少1法国人

  法国总统奥朗德在11月14日对事件发表的讲话中称,袭击是由“获得了内部帮助的IS组织”进行的。而根据巴黎公共检察官弗朗科斯·莫林斯发布的报告,8名被击毙的袭击者的身份逐渐明晰,从构成上看,确实是“里应外合”。

  在一具自杀式袭击者尸体附近,警方发现了一本叙利亚护照,上面显示,就在1个月前,护照持有者刚刚从希腊边境进入欧洲。也就是说,这位袭击者可能是随着叙利亚难民潮涌入欧洲的大军中获得进入法国的机会的;而根据希腊官方最新消息,还有一位袭击者也“很有可能”是从希腊入境进入欧洲。另外,现场还有一位袭击者尸体身边有一本埃及护照。

  BBC曾在今年9月刊文警告,称约有4000名“伊斯兰国(IS)”人员借助叙利亚难民危机进入中东。尽管难民们在入境时都需要登记注册,但护照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可能性,使得安全性变得更低。而欧洲各国在忙于交涉难民问题时,对这类潜在危机的考量也明显不足。而当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扩散之后,就更难对其行踪进行严密管控了。

  根据《卫报》援引法国警方的消息,剩下5名袭击者中有3名来自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莫伦贝克地区。比利时警方14日逮捕了可能同这次攻击行动有牵连的另外3名男子。比利时司法部的一位发言人说,警方在法国巴黎发生恐怖攻击的巴塔克兰音乐厅附近发现一辆挂有比利时牌照的汽车,并根据这个线索采取了逮捕行动。这显示出比利时很可能是这次袭击的策源地,而IS如今在欧洲有能力组织跨国协调作案,更加显示出了其人员在欧洲的扩散程度。

  另外已经确认至少一名袭击者是法国人,这名法国人今年30岁,居住在距离巴黎南部30英里的城郊,此人曾多次触犯刑事案件,并于2010年被定性为伊斯兰极端分子,但因罪责轻微而从未服刑。据英国《卫报》消息,另一名国籍未明的袭击者也是已经在法国警方“挂上号”很久的极端分子。法国境内近些年来包括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内的各种极端主义的涌现,在内部制造了不安定因素。这次暴恐袭击中有熟悉巴黎地形的本国人参与,是造成重大伤亡的一大原因。

  AK步枪和自制炸药:管控松散的恶果

  各方消息均指出,袭击者使用的是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很可能是AK-47或者AKM)。作为公认的世界名枪,在近年来的暴恐活动中,它在各种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武装手中频繁亮相,这使得AK系列几乎成为了这类势力的代名词。而在今年1月《查理周刊》总部遭袭事件,以及今年8月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火车上的枪击案中,袭击者们使用的都是AK系列自动步枪。

  这种自动武器已经服役将近70年,以其极高的可靠性和猛烈的火力而著名。该枪即使长期不加以维护也能够正常射击;在音乐厅狭小拥挤的环境内,中近距离穿透性极强的M43弹能在打穿第一个人体后对后面的人体继续造成致命伤害,这是4个枪手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上百人伤亡的重要原因。

  为何法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让这种大威力全自动枪械流入境内呢?尽管法国一再修改枪支管制法,加大了惩罚力度,对非法持有枪械者最高可处7年到10年徒刑及5万到10万欧元罚款,但新法律并没有抑制非法枪支交易。自2012年以来,法国每年都能查处多达4000支以上的非法枪械。

  法国警方表示,非法枪支特别是其中的AK系列通常来自前南地区的波黑和塞尔维亚。这些武器大部分通过斯洛文尼亚进入申根区之后进一步扩散。另外一条途径则是从阿尔巴尼亚经水路到达意大利。为了逃避警方搜查,非法枪支大多被分解成零部件藏于卡车、集装箱或野营车内,而法国边境管控向来松散。

  据法国《巴黎人报》报道,一支AK-47在巴尔干半岛的售价约为100欧元,而在法国黑市则被卖到1000到3000欧元不等。同时,利比亚内战造成枪械泛滥,这也可能成为欧洲非法枪支的第三个来源。这些原因共同导致法国近年来暴恐事件中屡屡能见到AK的身影。

  而发生在今年7月的,法军一个军火库大量塑性炸药、雷管和手榴弹失窃的事件,让人不禁联想这些武器是否被用在了11月4日的那场浩劫中。尽管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二者确有关系,但这起失窃事件仍然能够折射出法军乃至法国,即使在今年年初的《查理周刊》事件后,对反恐问题的处置和预防措施效果还是不大。

  此次暴恐袭击中有4起是自杀式爆炸袭击,袭击者都使用了统一的自爆背心,内部除了装填有较为容易购买原料并制取的一种炸药之外,还装有预制破片以尽量增加杀伤力。从爆炸的效果看来,几次自杀式爆炸袭击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伤亡,更多的目的在于制造恐慌。

  同时在多个地方作案:狡诈是残暴的倍增器

  制造恐慌的自杀式袭击者们在法兰西体育馆外接连自爆了三次,而在馆内欣赏法国队与德国队的足球友谊赛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和他的部长们,直到第一声爆炸响起之前都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临近。而根据体育馆安保人员的说法,其中一名拥有该场比赛球票的袭击者甚至想试验能否通过球场安保而进入体育场内,但在被发现身着自爆背心后瞬间引爆。

  但如果就此认为刺杀奥朗德是这些袭击者的主要任务未必确切。从这次袭击中体现的精密策划、组织和行动能力来看,这些袭击者不太可能不知道身为大国元首的奥朗德出行时的防范措施的严密程度,远非AK步枪和TATP这种虽然猛烈易爆但威力有限的炸药能搞定。

  此后袭击者又交替组织了2起枪击案和2起爆炸案(其中还有一次选择在远离体育馆的伏尔泰饭店)。15分钟过去之后,枪击分队于21点40分突然闯入巴塔克兰音乐厅开始了大屠杀。直到22点整巴黎警方才集结重兵包围巴塔克兰。

  虽然警方最终击毙了枪击分队的全部4人(其中3人还是启动背心自爆而死),却在付出4名警察牺牲代价的同时,还无法挽回音乐厅内数百人死伤的巨大损失。

  对于各国安全部门来说,恐怖份子无论多么残暴,都在他们的预期之内;而这次发生在欧洲大都市的暴恐袭击中,不仅IS的严密计划组织能力和战术纪律执行能力在恐怖份子中已经是极其罕见;而这么大的一场行动,事先却几乎没有让西方多个大国的情报安全网络事先觉察其有所异动。

  正如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安全官员对事件的看法时所说,“从今天起,我们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IS这个危险的敌人。”

地球会不会变成下一个火星?磁场被削弱但仍坚挺

  近日,美国宇航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火星大气与挥发分演化探测器(MAVEN)的最新调查发现。他们指出火星在形成后不久就拥有厚厚的大气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缺少磁场的保护,强大的太阳风摧毁了火星大气,造成火星大气几乎全部逃逸到太空中。

  这一过程发生了5亿年之久,在37亿至42亿年前,火星大气逃逸造成这颗非常有潜力的太阳系天体变成贫瘠的星球。值得注意的是,37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出现,并且进入了快速演化阶段,那么火星是否也拥有微生物呢,这是NASA目前正在调查的疑问。

  MAVEN探测器是NASA专门调查火星的轨道飞船,造价超过6亿美元,2013年11月升空,2014年进入火星轨道。到目前为止,已经运行近一年的时间,收集到大量火星大气的数据。MAVEN探测器的任务是寻找火星大气的失踪之谜,目前,这个调查任务已经完成大部分,但NASA还赋予了该探测器延伸任务,即寻找火星上的液态水来源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失之谜。可以认为火星大气的失踪与火星液态水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如果火星能够保持大气层,那么生命就有望在火星上出现并且演化。

  火星大气被太阳风摧毁?

  火星大气经过数亿年的剧变后彻底改变了这颗红色的星球,MAVEN的探测数据发现火星曾经存在的大气层能够保持一定的大气压力。表面温度可维持在20至30摄氏度,相当于地球上当前的适宜温度,满足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但是在42亿年前左右,火星经历了一次剧变,罪魁祸首来自太阳。探测器上的星载仪器发现太阳风至今仍然影响着火星,即便火星大气已经非常稀薄,但摧毁的过程仍然在持续中。2015年3月,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记录到一次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地球高纬度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极光现象,而火星的大气也受到重创。

  在太阳风的侵蚀下,火星大气的丢失速度为每秒100克,这是MAVEN探测器近1年的监视成果。当日冕物质抛射进一步发生时,这一过程还会加剧,可以达到3000克之多,虽然火星的地壳中仍然残留着一点磁场,但这点防护能力完全挡不住太阳风的摧残。NASA科学家还注意到,在42亿年前,太阳处于刚刚诞生时的年轻时期,恒星风比目前还要强大,大量高能粒子流冲击着火星本来就脆弱的磁场,大气一点一点地逃逸。经过大约5亿年前的时间,火星大气基本被摧毁了。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火星全球性磁场的消失,目前,火星磁场为何消失,原因还不明朗。

  火星是否有生命?

  对生命而言,拥有优良的行星磁场对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高能粒子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偏转,对地球上的生命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使得37亿至45亿年前的地球早期生命有了很好的保护伞,免受年轻太阳的强盛太阳风侵袭,然而火星的磁场却因为某种原因开始逐渐消失,这就导致这两颗太阳系中最相似的类地行星命运发生了转折,它们从那时开始,演化轨迹出现了分叉,可以说这两兄弟分道扬镳了。

  火星表面环境直接暴露在强烈太阳风打击之下,太阳释放的带正电质子流、X射线等对生命的威胁极大。尤其是火星赤道附近,高能粒子流可垂直穿透大气,如果地球生命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遗传序列会被打断,繁衍也就成了问题。以地球周围的粒子环境为例,赤道附近的粒子流速度为每秒400公里左右,人造卫星在遇到空间遭难气候时需要规避,以免发生毁灭性的后果。

  根据NASA数辆火星漫游者的数据,火星在37亿年前存在液态水环境,而且还拥有海洋。火星海洋在北半球分布较多,因为这里的地势比较低,深的地方能够达到千米以上。同一时期,地球上也演化出了全球性的海洋。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太阳系内两颗挨得很近的类地行星同时拥有全球性的海洋,这个画面实在太美。于是有研究指出,火星当时也有生命存在,既然同一时期地球拥有液态水和生命,那么火星也应该拥有。这个观点已经处于调查之中,NASA好奇号正在火星寻找生命的证据。

  地球未来的命运如何?

  既然太阳为生命提供了能量,也能摧毁生命。火星之所以变成目前的模样,主要线索从全球性磁场逐渐消失开始。之后火星失去了大气保护,导致海洋逐渐蒸发,即便存在生命,也会逐渐灭绝。在本次NASA的发布消息中,科学家也指出,地球的磁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过去200年内,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正在被削弱。不过地球磁场比火星要坚挺很多,既然过去46亿年内都没有被摧毁,那么地磁圈还是能够撑住一段时间。

  但是,地球最终的命运将与火星一样,磁场防护的逐渐丢失会加速大气的逃逸,一切剧变就从这里开始,或许在人类在地球变得不宜居住时,我们能够找到下一个宜居的星球。